close

 

設計文化政策作業一

 

國家文化政策與設計政策相關議題

 

指導教授:楊裕富老師

 

學生:黃奕允

 

摘要

 

文化政策基本上著力於當地獨有的文化與產業的結合,將地區具特色的人文歷史風景地貌建築,與其經濟產業相互結合,發展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如觀光,將已沒落的的產業再次活化,如何先從議題的分析解讀,再讓這一系列的過程經由文化政策將其融合,達到一般大眾認同的價值觀,進而出現消費行為,本文將以高雄橋頭糖廠文化園區的案例進行說明。

 

 

 

  1. 研究動機與目的

      一個文化政策如何透過產業與文化的結合,來達到活化當地產業的做法,又是透過何種分析方式將人們共同的文化經驗呈現,並將其融入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中

     

 

(二)分析理論

 

   2-1 文化理論的溝通論與表達層次 : 設計解析的三層次

 

       1. 表達層次 : 主題的想法,媒材對人的性質處理-表達層次,設計不同於純藝術,設計作品是要大量生產,是要大眾接受的,所以設計作品就要依市場大眾所屬的文化來做設計,所以文化符碼系統的探討就屬必要。

 

     2. 溝通層次:主題的想法與另一主體交換-溝通就是主體有個,情緒,想法,意思,意見,藉由媒材外顯給特定的對象(主要是人),並藉由同樣的方式從此特定對象所外顯的訊息,來調整主體的情緒,想法。

 

     3. 說服層次:主體的想法為另一主體接受-說服就是主體有個,情緒,想法,意思,就由這樣的外顯出給特定的對象(主要是人),並藉由這樣的外顯及權力關係,直接或間接改變或調整特定對象情緒,想法,意見。

 

 

 

   2-2 文化政策

 

   就現代國家而言,行政部門的一級部會,通常代表著國家政策下的第一級政策,也代表著分配國家資源的第一級單位,以我們國家的部會結構而言,由於文化建設委員會屬行政院下的一級部會,所以,文化政策當然屬於國家政策之下的第一級政策,一般而言,國家政策的決策過程如果越偏向官僚機構模式,那麼越是上一層之政策,通常分配越高的國家資源,而越是同一部會屬性且同一層級的政策,之間互為支援的情形就越高

 

 

 

(三)案例分析

 

  3-1 案例資料

 

  橋仔頭糖業文化的緣起

 

   元朝至正九年(西元 1349 年)汪大淵所著島史志略有:「台灣人煮海為鹽,釀蔗漿為酒」之說,從此可知元朝時本省已有甘蔗之生產。明末福建飢荒,先民數萬人移居台灣,糖業乃逐漸成為本省重要的生產事業。荷蘭人入侵後亦獎勵種植甘蔗, 1662 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,更屯田開墾,亟力圖強,對種蔗製糖亦加以發展推廣。清代統治時期仍是蔗田處處可見,糖廓遍佈各地 ( 資料來源:橋頭糖廠橋頭鄉公所 )

 

   

糖廠入口

現存的甘蔗園

 

   早期的橋頭地區是以種植稻米雜糧等民生作物為主,並沒有大規模種植甘蔗,西元 1895 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,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「馬關條約」割讓台灣;日人據台時更創設新式製糖廠,以達其壓榨殖民地資材之目地。台灣總督府為謀求台灣產糖量的增加,首先進行一連串糖業改革措施,包括引進含糖量高的蔗種、改善製糖方法,獎勵從事糖業者。總督府並扶植資本家投資製糖業,建立「原料採集區域制度」,規定農民只能把甘蔗賣給自己農地附近的糖廠,而且價格由糖廠決定。所以在日據時代全台第一座新式糖廠就在此設立,也開啟奠定台灣糖業的基礎。因此,橋頭開始大規模種植甘蔗,而這裡的居民也進入糖廠工作,所有的產業都圍繞著糖廠發展

 

   高雄糖廠位於高雄市橋頭區,早期糖廠擁有 3,140 餘公頃的土地,面積幅員廣大,每年製糖 1 8 千噸左右,民國八十年起開始拓展土地開發,由於營建房屋投入市場,且受政府規劃「高雄新市鎮」再加上「高雄捷運」、「高速鐵路」等國家重大經建計劃,土地頻遭徵收導致種蔗面積減少,砂糖生產逐漸銳減,且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(WTO) 及國際砂糖進口價格的衝擊。製糖成本增加, 1999 2 8 日製糖作業結束,百年糖廠關閉,製糖工廠正式走入歷史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3-2  橋頭糖廠未來發展暨周邊整體規劃(市政府政策)

 

  台糖計劃以低密度開發方式,將橋頭糖廠規劃為七區,分三區開發。縣府邀集相關單位研商,專家學者多贊同引進產業,但認為一般商業利用無法彰顯糖廠的文化價值,建議引進創意產業。

 

   

被指定的日式宿舍古蹟

早期糖廠製糖設備

 

 

 

 橋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個機械化製糖場,園區 11 處建築與設施已被指定為古蹟,部分土地並被劃設為古蹟保存區。然因園區位於高雄新市鎮精華區,且連接高雄捷運站,區內涵蓋古蹟保存區、行政區及商業區等,縣府希望在促進地方發展同時,兼顧文化保存之立場,邀集相關單位共同研商。

 

 台糖針對橋頭糖廠園土地整體開發規劃,規劃出街頭廣場區、甜蜜時光區、時空漫步區、糖博館展示區、創意新境區、文化活力區、糖鄉田園區等七區,預定分三期開發。先以簡單、優質的設計,將橋頭糖廠塑造為南方創意基地,引進藝術、創意工作者,先吸引人來,引進智慧型產業,要比賣冰、賣咖啡等一般商業利用更有效,更有新的潛力及機會。文化保存不應只是整修古蹟,應該是先紀錄原本型式,保留有意義的地方,其餘進行變換。為有效管理與執行糖廠文化景觀之保存維護,應先成立執行小組(成員包含台糖公司、社區居民與團體、文化局為監管機關)。台糖規劃案必須注意引進商業活動與地景之衝突、糖業新知區內五分車軌道閒置、文化活力區與創意新境區軟體使用方向、及時空漫步區引進輕食餐飲產業對古蹟之衝擊。

 

 

 

3-3 社區營造單位 橋頭文史工作室

 

   「社區文史工作室」是針對地方鄉土的人文發展過程,尋根探源,記錄保存社區的文化資產,並建檔、出版將土地、社區與人的關係,以歷史記憶串聯同時配合時代潮流,對未來社區理想生活空間,能提出前瞻規劃,凝聚「社區意識」,激發居民參與,共同進行社區總體營造,發展出風格獨特的社區文化

 

   

 結合大專院校實際參與社區營造 

組織活動增加社區凝聚力

 

 

 

(四)文化理論的溝通論與表達層次 : 設計解析的三層次

 

 

 

1. 表達層次 :

 

   

以大型鋁製螞蟻作為糖廠的主軸,成為糖廠的代表

隨處可見螞蟻的裝置藝術,利用白色石頭引導出螞蟻喜甜的特性

 

以火車零件製作出螞蟻,增加作品與五分車的關聯性,以螞蟻烘托主題,並將螞蟻以裝置藝術視覺具象的方式呈現

 

 

 

2. 溝通層次:

 

   

於蔗農的民宅上塗鴉,並奴蟻象徵蔗農受到的不公平待遇

以螞蟻象徵勤奮與喜甜的特性,類比為蔗農,花蜜則類比為甘蔗

 

  由於日據時期,規定農民只能把甘蔗賣給自己農地附近的糖廠,而且價格由糖廠決定。這樣的制度下,吸引了許多日本大財團的興趣,紛紛來台設立製糖公司,使台灣傳統的製糖業者無容身之地。另還有幾家台灣人創辦較大規模的糖公司,如林本源製糖等,但大體來說,糖業完全為日本資本家壟斷。此外,由於甘蔗的收購價格由糖廠決定,導致甘蔗的收購價長期低落,蔗農生活困苦,因此當時流傳一句俗諺:「第一憨,替人選舉做運動。第二憨,種甘蔗乎會社磅」。此諺意即最憨笨的人選舉時替人拉票,而第二憨笨的人則種蔗交給製糖會社秤重。以社會當時的情境,使年人產生認同感,並加深台灣人(蔗農)與當地產業的關聯性

 

   

於糖廠日本宿舍中的防空洞

圍牆上的防空洞意象

 

糖廠中日本宿舍才有的防空洞意象

 

3. 說服層次:

 

 

以甘蔗為當地特色為賣點

 

  經由上述的歷史,利用糖廠與甘蔗的歷史淵源,塑造出當地獨特的甘蔗料理,甘蔗咖啡,甘蔗烤肉,冰品等等,讓人認同為當地特色產品,並購買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五)結論

 

  經由政策擬定整個文創區的發展方向,並經由設計解析的三層次來解析整個文化的元素,將之與產業結合,使沒落的糖業成功轉型為觀光與高附加價值的糖業產品,增加收入,也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99112101 的頭像
    s99112101

    s99112101的部落格

    s99112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